身為硬體製造商的你,是否長年苦於「保二保三」的微利之戰呢?其實你不如換個思考方向,轉而設法從服務上頭,為自己0開闢新的利潤來源。最好的例子便是蘋果電腦的iPod,固然產品本身很炫,但是廠商從周邊商品或服務上所賺到的利潤,就更肥厚了。那麼,有意以服務創造利潤的你,該怎麼進行?

首先是事前的評估。在採取動作之前,該思考兩個面向的問題:一、我的顧客需要哪些服務?二、我該採取哪種財務模式,做為所推出服務的財務評估?就前一個問題而言,戴爾電腦就是最佳例子,不論是針對家庭電腦用戶所推出的安裝、問題解決服務,或是為企業建構其內部IT基礎建設,都讓戴爾電腦賺進數以「億」計的利潤。羨慕嗎?管理顧問Jim  SakaguchiCEO Refresher雜誌上指出,企業不該直接問客戶:「你們想『買』我們的服務嗎?」反而要傾聽客戶對於下列問題的反應:「我們如何才能讓你更便利?」「你有甚麼問題需要解決的?」

至於如何有效評估自己新推出的服務是否賺錢?或是該認賠出場呢?作者提供四種評估方法,這些方法各有利弊:

一、服務附加於產品販售。
在這個模式下,每條產品線可各自包含所提供的服務,成立獨立的利潤中心,並由專責的產品經理負責。這種模式的好處是獲利和效益都能清楚顯示,而最大的壞處在於產品和服務之間,可能會有衝突:業務人員可能為了賣產品而免費提供服務,使得產品的利潤空間產生誤差,因為免費提供服務的成本並沒有被列入。

二、服務包在產品下獨立販售。
在這個模式下,服務雖然和產品「包」在一起販售,但是其收入和獲利卻可獨立計算。其好處是可看出所販售的服務對於產品的貢獻度,也可進行服務相對於產品的優劣分析,更能促進產品部門和服務部門的團隊合作。這個模式的不足之處在於,再怎麼說,產品販售的優先順序還是先於服務,所以服務所帶來的獲利會因而被稀釋,並且服務的業績成長會產生職責不清的疑慮。

三、服務內含在產品內。
這個模式就是將服務內含,以增加整體的營收。其壞處是服務的真正價值難以評估,產品和服務的各自利潤空間也難以界定,服務甚至可能會吃掉產品的獲利,屬於服務的業績和獲利也會權責不清。

四、以地區為獨立的利潤中心,服務不論是單獨賣或是和產品包在一起販售,都由這個利潤中心負責。其優勢有:在地化的經營模式可吸引更多的新客戶、產品的販售可刺激服務的銷售,而獲利也較容易評估,因為各地區的會計帳目通常是獨立的。其壞處則可想而知:在地化會因為各地稅賦水準不同,而衍生出較多的行政成本,也因為各地(
或各國)所要求的服務不同,服務內容也較難以槓桿運用。

本文摘自
EMB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