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上任的台灣師範大學管理研究所所長陳文華,肩負台師大轉型、培育軟性產業管理專才的重任,帶著衝勁與信心,四處為新設管院奔走,「我樂於接受為學生著想、以學生為出發點的新挑戰!」陳文華戰戰兢兢的說。


台師大校方去年暑假拜訪時任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所長的陳文華,期望借助他的力量,帶動台師大管院站穩腳步、快步前進。今年8月,陳文華正式披上戰袍,積極催生台師大管院。問他從台大轉進台師大,願意扛起推動管院使命的原因,他堅信能有所為的說:「這是個高難度挑戰,但做得好,就能為學生和學校帶來新局。」


熟悉陳文華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身上,蘊含著一股努力不懈、堅持到底、勇於嘗試的精神。成立一個學院,行政事務、協調作業、課程設計、招生事宜等繁瑣事項,需經過校方眾多人士多次縝密討論,並且提供相關資源支援,才能順利推展。


面對困難重重的考驗,他仍樂觀的表示,台師大期望善用本身特色和優勢,提供學生符合時代潮流的管理教育,「有志者能為之,何樂而不為!」


做成重要抉擇前,陳文華一定幾經深思熟慮,因為「做了決定,就要全力以赴,斬獲成果」。這樣的個性,在他求學時期就能略見一二。


申請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管理科學博士班, 讀了一學期後,他發現自己始終無法弄清楚讀博士的目的,加上自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畢業後,服預官役,又緊接著出國讀碩士,覺得生活幾乎都處於忙碌的狀態下,於是決定回台灣。


陳文華回國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電腦公司當總經理特助,海歸派薪水通常都不錯,當時大學生平均月薪1萬元,他則領薪3萬元。那個年代,廠商非常願意培育人才,公司出錢讓員工受訓。因此在當特助的這一年中,他有機會接受技術學習、撰寫報告與簡報技巧等訓練。


由於這一年,他稱不上正式上班,加上早期賣電腦大多靠人脈,技術倒是其次,沒辦法真正發揮實力,於是離開公司,1984年回到美國繼續修習博士班的學程。


陳文華笑說因為當年發生烏龍事件,讀了好多年的博士班。1987年他已完成論文口試,也發表論文在國外知名學術期刊,當時已準備畢業,並且找好工作的他,竟然誤以為指導教授到歐洲休假兩年,沒有在他的論文上簽名,於是又在紐約州立大學待了兩年。


「這兩年,養成了我樂於接受新事物的興趣!」雖說原本的工作計畫被打亂,但陳文華也因此有多餘時間去旁聽其他課程,例如資訊科學系的相關課程,這也是後來他廣泛嘗試各種研究的原因。


兩年後,抱著對美國西岸生活的好奇,他到華盛頓州立大學任教。五年過後,他考慮回台灣,希望能有更多的實務經驗。


他舉例指出,在美國,自己曾做彈性製造系統研究,但學校離工廠很遠,沒有機會實地參觀,只好以模擬產生的資料來做驗證,雖然理論相當嚴謹,但總覺得好像還少了點實務經驗。


陳文華幾經周詳考量後,1994年回到台大任教,工作形態幾乎完全改變,以實務研究為主。近十年來,多在協助政府和企業執行研究案,擔任顧問,協助建立財經資料庫,規劃期交所交易系統建置,協助成立中華信評公司等,並且參與評審企業申請科技專案的補助。最近幾年更跨界從事數位典藏計畫,負責數位典藏成果的推廣。


多方接觸產業界實務外,陳文華也長期投入研究和教學。基於對創新議題感興趣,加上持續經驗累積,他喜歡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來從事研究,並予以推廣。


「敢於嘗試,就能獲得學以致用的樂趣!」他津津樂道的提起,辦公室裡擺著一幅以故宮典藏清明上河圖轉化而成的拼圖,這種文化精華的創意視野,是他運用所學、樂於挑戰的收穫。他也懷抱著同樣的心情,為台師大注入不同於台大的軟性產業管理元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