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業家到企業家,不僅得有披荊斬棘的本事,還要有過關斬將的能力。


根據矽谷著名創業顧問約翰‧納斯漢(John L.Nesheim)研究,從有創業構想到公司得以上市成功,機率僅有百萬分之六,獲得創投融資的創業公司,只有不到20%得以公開發行上市。由此可見,成為創業家,不易,蛻變為企業家,更難。


不到30 歲,6 年內創業3 次的Citiport 執行長陳衍瀚,正在由創業家邁向企業家的路上,他最想請益的人生導師是創立全球最大自行車品牌「GIANT」的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


二十多歲開啟創業人生


劉金標與陳衍瀚,年齡跨世代、產業跨領域,看似不同的兩人,卻有相近之處。


兩人都是在二十出頭第一次創業。劉金標在25 到35 歲的人生關鍵10 年多次創業,平均每兩、三年換一個行業,到39 歲創立巨大之

後,才定下心,深耕自行車產業。


跟劉金標感情最好的二姐杜劉月嬌觀察,這位么弟從小就很聰明,好奇心極重,喜歡東摸西摸,特別有機械天分,「他可以自己拆解,再重組回去。」她笑著指出,劉金標做過的行業多到她記不住,「不過,他看的方向很準,而且很有責任感。」她回憶十多年前,劉金標因胃癌開刀,休養一個月後馬上投入工作,到中國、美國各地出差,「他會成功不是偶然,是因為吃得了苦。」


2002 年,陳衍瀚還是交大資工系的學生,因為執行教授的專案,對創業產生興趣。2004 年,他鎖定個人與中小企業族群,拿著營運計畫書(businessplan),向幾位天使投資人(Angel Investor,指個人創投)募集400 萬元資金,成立外包設計網站MeWorks,2007 年開始獲利,去年營業額超過800 萬元。


休學,堅持圓創業夢


為了創業,陳衍瀚說服父母讓他休學1 年。「結果因為太忙,唸了6 年,還是沒能畢業。」他說,創業後,幾乎所有時間與心力都放在公司,實在無法兼顧學業,「但我不後悔,也不會去想會不會失敗的問題。」對夢想的執著在他身上展露無遺。2008 年,陳衍瀚再度突發奇想,以跟全世界做朋友的概念,集資20 萬美元,創立第一個提供全球觀點的旅遊生活網站,還獲選到全美最大選秀活動示範發表,引起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競相報導。


「因為我喜歡自助旅行,每次上網想找在地人寫的資訊,卻受限於語言,看不懂而作罷。」陳衍瀚說。Citiport 技術團隊開發出翻譯技術,突破語言隔閡,讓在地人介紹居住的城市,目前已有來自30 國訪客。「Han(陳衍瀚英文名)點子多,很會給vision(願景),帶領大家往前走。」創業伙伴、Citiport 技術長Jeff 形容。


《30 雜誌》為這位年輕創業家圓夢,由被譽為台灣自行車教父的劉金標傳,承創業與經營智慧,經由一對一的指導,陳衍瀚學習到前輩最珍貴的人生體悟。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指出,創業家並非生而注定的角色,任何能夠大膽面對決策者都可以學習成為創業家,並依照創業精神行事。


既然,成為創業家能夠學習,劉金標給的經營心法,值得每位創業家或想創業者參考。


劉金標給陳衍瀚的一對一指導

陳衍瀚(以下簡稱陳):您如何在創業與就業間選擇?


劉金標(以下簡稱劉):我不是一開始就走上創業。高工畢業後,先在家族事業幫忙,才出來創業。我開過木材廠、螺絲工廠、電解廠、汽車運輸、碳酸鈣工廠、鰻魚養殖業⋯⋯等,有賺有賠,回想起來,年輕時比較沒定性,一直到創立巨大後,才專注在一個行業。


就業與創業沒有說哪個選項一定好,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創業的過程一定會碰到很多的困難,關鍵在於你的毅力與熱情,是否願意堅持夢想,走在對的道路上。


陳:從新創的小公司到成熟的大企業,該要注意哪些事?

劉:小公司想的是如何生存,等到變大了,就要思考永續經營的問題。你觀察那些創業青年楷模,每個人都曾有過輝煌、風光的榮景,但拉長看十多年後,為什麼有些人消失,有些人卻屹立不搖?原因

在於他們能永續經營,長期保持成長。有一點常被忽略,當組織愈趨龐大,彈性與速度愈慢,領導人要想法子讓大企業保有小企業精神與速度。


陳:全球化下,台灣公司的優勢?

劉:台灣的產業基礎與實力好、人才又多,其實有很多的優勢,巨大的總部也是設在台灣,還選在大甲。全球化下,更需要創新,創新包含經營,不要沈迷在現有的業務,也不是追隨市場,看到什麼就做什麼,一窩蜂「搭一腳」。仔細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獨特的,若你能做「only one」,就不怕失去優勢。


陳:如何克服全球市場的文化差異?

劉:在二十多年的全球經驗, 我們發展出獨特當我30時的「Globalocalization」學, 這字是由「Global」、「localization」結合而成,翻成「全球混血經營學」,你要將自己視為無國界的獨立實體,並且善用當地資源,與其說克服文化差異,倒不如說是在共同願景下,尊重當地文化,建立因地制宜的彈性作法。


決策像投資,訂出check point


陳:如何學習做個CEO?

劉:我是做中學,幾十年的心得下來,發現CEO 最重要的就是格局,要能跑在市場、趨勢的前面,同時又要謹慎,我建議先學會放大自己的格局。幾年前,巨大面臨台灣廠業績大幅下滑的危機,思考對策時,我從整個產業的角度出發,成立A-TEAM,打破同行相忌,重建產業競爭力。如果你只是將焦點放在自家公司,格局就無法放大,也就無法創造藍海。


決策是CEO 很重要的工作,這有點像投資,要考慮機會與風險。我在做重大決策時,會訂出check point(確認點),例如:失敗的機率有多大、若失敗,會對公司產生何種影響或傷害、公司能否承受後果、有沒有補救方案,將這些確認點研究出來,努力克服,幾乎不會做錯決策,因為所有會導致失敗的可能性都被預先排除。或許是我在創立巨大之前,做過太多行業,比別人多了很多不同的體驗,比較能整理出成敗關鍵的重要頭緒。


陳:愈走到後面,愈覺得人對了,事情就對了,經營企業是人比錢還重要,很苦惱要怎麼培育人才?

劉:你說對了!人是最重要的,其實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我許久。十多年前,隨著公司規模變大,我發現不能再以我為中心做決策,這會讓同事進步緩慢,而是應該讓組織發揮團隊的功能。我開始放手讓團隊去做,調整初期碰到很多問題。舉例來說,同事習慣聽從命令做事情,沒有命令,什麼都不做了,我鼓勵他們,你們放心做決定,開始時,我也還沒有習慣,看到會失敗的決策,還會阻止他們,但不能如此,因為這樣部屬還是不敢做決定,要完全授權,不過,授權也不是一廂情願的放牛吃草,領導人要輔佐人才成功。另外,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人才,要有相當程度的識人之明,能看出每個人的長短處,適才適用。


我體認到,要讓人才有實力、變成熟,要讓他們我愈走到後面,愈覺得人對了,事情就對了,經營企業是人比錢還重要。學會自主,在不動搖國本的前提之下,給人才犯錯的權利。而且,時代不同,也有年齡隔閡,有些事情你講了,年輕人會認為這是老人想法,我一直講這個不行,他也聽不進去,就像跟小孩說,茶壺很燙,不能去摸喔!可是他還是會去摸,真的燙到了,就會記一輩子。


與事業伙伴的相處哲學


陳:可以談談事業伙伴間的相處之道嗎?是否有機會也可以是一生的朋友?

劉:好的事業伙伴可遇不可求,默契更是要談得來才有。我跟羅祥安(巨大集團執行長)一見如故,談起自行車,我們有共同的理想,共事快37 年,兩人沒有吵過架,我們是事業伙伴兼摯友,兩家人彼此熟悉。跟你說個笑話,以前,我們常討論事情就忘了時間,常聊到三更半夜,有次羅太太還開玩笑說:你們兩人不曉得誰的肚子會大來?

跟事業伙伴相處有3 點原則可以供你參考。第一是欣賞對方的長處,並且相互尊重,第二是兩人要有互信基礎,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第三則是用心溝通,達成共識。


陳:創業過程中,如何獲得家人的支持?

劉:我很幸運,不僅是家人,連姐姐、姐夫都義無反顧支持我。我們最慘時,巨大開出的支票沒人要,我的姐夫是醫師,姐姐拿他的支票應急,公司才沒跳票。那時我很拚,從早到晚都泡在工廠裡,心想一定要成功,不能把股東、姐姐跟姐夫的錢都賠掉了。 


陳:怎麼在生活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

劉:我做自行車,也騎自行車,自行車對我而言不是做產品,而是生活方式,也因為如此,工作、生活、健康都能兼顧。我住在台中市,幾乎每天從家裡騎到公司(大甲),騎完後再沖個澡,全身舒暢,上班更有精神,5 月,我要從北京騎到上海。騎車是我的生活樂趣,也讓我有不少的意外收穫,有些新的想法是在騎車中體悟出來的。像之前我在想,巨大花了二十多年,成為全球最大自行車品牌,碰到成長的天花板,不知道以後要靠什麼?前年環島回來後,我終於找到答案,巨大未來的成長要靠創造自行車新文化,豁然開朗後,發現處處

是商機。我體認到,要讓人才有實力、變成熟,要讓他們學會自主,給人才犯錯的權利。


【本文摘自30雜誌1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