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解凍,激起許多台灣餐飲服務業者到對岸淘金的希望。大陸餐飲女首富、味千拉麵中國控股集團行政總裁潘慰今年5月到台灣考察時,吸引了許多有意進軍中國的小企業主爭取會面。

潘慰說,對中國人來說,美食無國界,人人願意花錢品嚐美味。


成功三力 觀察判斷決斷


味千(中國)控股2007年在香港上市,是大陸第一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速食連鎖業者,上市當年,潘慰以人民幣60億元的身價,躍居大陸胡潤餐飲富豪排行榜第一名的榮銜,去年即使面對金融海嘯,仍以35億元身價蟬聯大陸餐飲業首富寶座,《商業周刊》去年11月將味千拉麵評為亞洲最有成長潛力的中小企業。


潘慰說,成功靠3大力量:觀察力、判斷力及決斷力。


潘慰最早的工作,是在一間食品貿易公司當財務,她幫一位同學的老闆介紹了一些供應商,老闆竟送給她500港幣的介紹費。她當時的薪水一個月只有一千多港幣,當下決定自己辭工創業。


她做食品貿易,跑遍大江南北,產品賣到海外各地。她一人兼顧採購、議價、行銷和廣告,大小單自己全包辦。不過,隨著競爭增加,也不斷面臨新的難題,加上中國倒帳風盛行,讓她倍感經營不易,必須轉型。


味千拉麵 有媽媽的味道


她到處跟考察團出國去找尋商機,在日本第一次吃到了味千拉麵,感覺「好像小時候,媽媽做的麵」,考察了中央廚房後,覺得日本人用工業化的程序經營餐飲連鎖業,她的腦袋再度轉向,決定要取得代理權。


憑著做食品貿易的經驗,1995年,潘慰爭取到了味千的中國代理權,並且在香港開設第一家拉麵店。


1997年,味千進入深圳,從一輛流動大餐車做起,引發排隊人潮。她親自「下車」煮拉麵,8天就做了人民幣20多萬元的生意,不久後就正式開設實體店面。潘慰說,在當時,她已經開始想到未來要如何統一流程,積極進軍各地,不只滿足於深圳一地的市場。


先設工廠 拓點開店不急


為了未來產品可以擺脫「小麵店」格局,潘慰學習的方式是猛讀麥當勞管理哲學,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店面朝「大店」、「國際品牌」發展,而非日本街頭林立的小店規格。例如和一般加盟主不同的是,她不急著拓點開店,而是先設立中央工廠,學會了做麵和湯的的調味和技術。這是連鎖餐飲的核心,用來確保產品的品質一致。


她比照大型餐飲業的標準,每半年要進行菜單的檢討,內部試吃一定親力親為,菜單的淘汰率高達4成。味千的廚房更作成透明可見的模式,所有流程都以自動化、標準程序進行,一碗麵只需要三分鐘即可上桌,全中國近400家分店,做出的產品口味一致,統一採購加上縮短上菜時間、翻桌率高,成本也因此快速下降。


開放加盟 業者打爆手機


這種模式在現在的中國餐飲界並不稀奇,但味千在十多年前就做到,打下獲利的先機。


為了避免加盟業者胡亂調配,影響整個餐飲品質,潘慰對開放個人加盟非常小心。當初日本總部開放加盟時,僅讓大企業取得「代理」後開設直營店,就是怕加盟業者為了早日獲利隨便更改營運狀況,潘慰也一貫保持小心的態度。她笑說,直到味千開始少量開放加盟的時候,有意加盟的創業者「差點打爆了手機」。


2007年3月底,味千拉麵在香港上市。味千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天,獲得192倍的認購,股價大漲。許多海外投資者是看好中國強大的內需消費力而投資中國的。味千的股東之一、美國的Brookside基金經理人曾看過在味千店外排隊的顧客,深信「如果這家公司要上市,我一定會投資」,果然後來成為味千的大股東。


親自巡店 穿套裝擦地板


潘慰的拉麵事業在10年內股票成功上市、市值快速成長,但她依然平實樸素,至今下班後仍有到處巡店的習慣。通常她會到送菜出口檢查出麵前的湯碗是不是保持一定的溫度;有時候還會用工具翻一翻。這樣做的目的,除了看材料有沒有浪費,還可以觀察顧客剩下的是麵多還是湯多,以作為改進口味的參考。


雖然當了身價數十億元的大老闆,她穿著高級套裝,但只要看到角落不乾淨,往往蹲下來自己用抹布擦地板。當然,潘慰也保持在店內用餐的習慣,而且依照規矩,每餐飯後都付帳。



【2009/08/09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