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卡內基帶領全球700萬人,歷經一趟從專業人士晉升為具有影響力的經理人、從管理轉型為領導的旅程,讓專業人士有機會透過自我改造的過程,成為帶人又帶心、具有影響力的領導者。


【整理撰文/文及元】


美國著名作家與廣播主持人羅威爾湯瑪斯(Lowell Thomas)在《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英文版序文中,如此描述卡內基訓練:


19351月的一個寒冷夜晚,約2500名男女湧入紐約賓夕法尼亞飯店(Pennsylvania Hotel)的大舞廳。在做完一天的工作之後,這些人為什麼還要跑來這裡站上一個半小時?他們是看到兩天前,《紐約太陽報》(New York Sun)上一整頁的廣告而來的。廣告上寫著:學習流利說話,準備做領導者。


湯瑪斯接著寫道,成人最關心的除了健康問題之外,最想學習的是做人處事的方法;他們最想得到的,是可以立刻用在商業、社交及家庭中的一些建議;他們發覺,多數事業上最成功的人,除了知識之外,還要具有表達、說服、將自己和自己的想法「推銷」出去的才華;他們恍然大悟,如果一個人想要在商業界出人頭地,個性與說話的能力,往往比死知識與一流大學的文憑,都還來得重要。


相隔75年後的今天,職場上男男女女仍舊面臨同樣課題:職涯升遷到某個重要關卡時,性格、態度、溝通能力,絕對比能力與文憑重要。


迄今,卡內基訓練R已持續進行近一世紀(已97年)之久,全世界78個國家、有超過700萬人參加過相關課程,其中有許多都是企業的領導者或高階經理人。他們在成功改變自己的同時,不但工作更順遂,家人與員工也都跟著受惠。他們甚至進而將卡內基訓練R引進企業,做為培養專業人士晉升經理人、經理人轉型為領導者的內訓課程。


從練習、實踐、應用中,提升自信


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於1888年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Missouri),青少年時期幾乎是為了能夠接受教育而奮力謀生——從養豬、伐木、擠奶到除草樣樣都做。


當他就讀於華倫斯堡師範學院(Teacher's College in Warrensburg)時,因為住不起離學校較近的鎮上房子,每天得從家裡的農場騎馬3哩路到學校,也時常窮得必須在晚上騎馬趕回到農場擠奶。對此,他深感自卑,卻也激發出想人頭地的飢渴精神(hungry spirit)。


在校園時,卡內基觀察到那些「明星學生」,多數靠的是運動、辯論與演講。他自知不擅長運動、辯論與演講。他自知不擅長運動,因此決定以演講做為成名與展現影響力的途徑。經過無數次的練習與失敗,他終於開始獲勝,就連委託他協助訓練、準備參加演講比賽的學生,也能在比賽中獲勝。


師院畢業後,可能是急於出人頭地,卡內基沒有 成為 老師,選擇了不一樣的路。他曾在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向農家推銷函授課程,但沒有任何進展。之後又為奧馬哈(Omaha;位於內布拉斯加州,巴菲特的故鄉)一家公司銷售豬油、肥皂與火腿,兩年間就將某地區業績從谷底翻升至第一名。正當公司準備拔擢他時,他卻辭職了,帶著500美元的積蓄,隻身去到紐約準備當演員,期盼能迅速成名。


然而,演員之路走得毫不順遂。於是,卡內基又回到業務老路,留在紐約做起卡車銷售員的工作。1909年,卡內基自稱是「全紐約市最不快樂的年輕人」,所以毅然拋下銷售員工作,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到夜校教導成人班演說訓練。這個工作不但能讓他維持生計,還令他白天有時間從事他最喜歡的閱讀與寫作。更重要的是,做一份合適自己的工作,讓卡內基恢復了自信,也培養了他的溝通技巧,與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儘管事業一波三折,不過卡內基始終以熱忱與堅持,突破一次次難關。1912年,卡內基在美國紐約基督教青年協會(YMCA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以商業人士為目標,開設如何演講的課程,卡內基訓練R就在這一年誕生。


這個課程並不是教育,而是訓練。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教育著重理論,訓練注重實踐。卡內基鼓勵學員每堂課程結束後,將學到的溝通與人際關係技巧,實際應用在家庭及職場,並與大家分享,藉由實踐而有更深的體會與自我提升。


為成人設計的「人際關係實驗室」


1932年,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終於波及到卡內基的事業。他索性趁著空檔,在夏天前往中國旅遊,目睹了許多窮人的慘況,反而得到了激勵——即使花掉最後一塊錢,還是能活得好好的。如果需要生活費,還能在餐廳洗碗過活;如果事業失敗,還是可以回家鄉農場幫忙父親種玉米、擠牛奶。


這趟中國行,是卡內基一生中最有價值的冒險——他從中學到了克服憂慮、處理壓力的積極正向態度。


1936年,卡內基出版《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一書,匯集了他自1912年以來的上課內容,首刷5000本。原本擔心銷路不好,卡內基還自掏腰包買了2500本。不料幾星期後,竟已賣到第八版,銷售量還持續增加。黑幼龍在《卡內基為什麼成功》中寫道,「有人開玩笑說,本書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三大暢銷書,僅次於《聖經》和《毛語錄》。」


在《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裡,卡內基提出了30項卡內基原則,成為人們增進溝通與人際關係的金科玉律。到了1948年,卡內基又出版《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How to stop Worrying & Start Living)一書,將他在課堂中傳授的克服憂慮準則,彙編成另外30項卡內基原則。


卡內基自己曾經形容,他的訓練課程就像是專為成人設計的「人際關係實驗室」「克服憂慮實驗室」,而他所歸納出的原則,確實有如千千萬萬人的生活實戰體驗,看似簡單的常識,卻又意味深長。


2006年,美國國際管理機構(IIM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Management)選出了50位得以列入「管理名人堂」的管理大師(Management Hall of Fame: Leading Management Gurus),被譽為20世紀成人教育先驅者的卡內基亦名列其中,入選原因是:「著作與訓練課程成為美國20世紀的象徵,淺顯易懂且有效的人際關係技巧,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


 


 


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每當有意收購某家企業時,都會向企業主表明,即使取得了該公司最高持股比例,但「自己絕不干涉公司運作」,會將經營權交給比他聰明優秀的專業經理人。這種敢於「放手」(hands-off)的哲學,正是源自於他充滿「自信」——他在卡內基訓練R中學到的珍貴一課。


做自己,不要模仿別人


培養自信的關鍵在於「做自己」。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在《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一書中提到,他自認為很適合談「如何做自己」這個課題。


1911年,24歲的卡內基一心想成功,他認為功成名就的捷徑之一,就是成為演員。因此,他帶著200美元積蓄,離開家鄉密蘇里州(Missouri)的玉米田,去到繁華的紐約市,參加美國戲劇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的演員訓練課程。他天真地以為,只要努力研究當時幾位成名的演員,模仿他們所有優點,就能成功。可惜事與願違,最後只好放棄「當演員以快速成功」的幻夢。


不過,卡內基並未記取這次失敗的教訓。幾年後,當他著手寫一本關於演講的書時,竟又重蹈覆轍——他想將其他書籍的點子匯集成書,將別人的想法變成自己的文章,最終當然又沒成功,還白白浪費了一年的時間。美國著名作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短文〈自立〉(Self-reliance)中詮釋如何「做自己」:


在每個人受教育的過程中,總有一天會體認到:妒忌是無知;模仿無異於自殺;自己不論好壞,都必須接受那就是自己。


卡內基體認到「只有做戴爾卡內基,並以此人的錯誤與限制盡最大努力,因為你不可能成為任何其他人。」


LIONS原則:說明自己的成就


自信的基礎,是以正面的態度肯定並接受自己的努力、成就與專長,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有機會向別人說明自己引以為傲的成就,例如工作績效、研究報告或作品。


不過,很多人卻在敘述自認為十拿九穩的事情時,卻得到別人「聽不懂你在說什麼」的冷漠反應,而喪失自信。這種在熟悉領域中「陰溝裡翻船」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在言詞中頻繁出現專有名詞、外文,或所謂的「行話」。


例如,「搜尋引擎優化」(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這個名詞,熟悉網路相關產業的人,無須解釋就能理解,但是如果面對不太懂網路的聽眾,最好就能多一點解釋。又好比說,你可能是很順口地說出:「我去上PMP課程。」但因為一般人對PMP並不了解,所以最好再做多一點說明:「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的縮寫,中文翻譯為『專案管理師』」。


卡內基訓練R建議,在向「外行人」說明自己的成就與專長時,可採用「LIONS原則」:


1. Llanguage):語言──避免專有名詞,盡量以「白話文」向別人解釋自己的專長領域。能夠充分理解「白話文」的基準為,約國中三年級(15歲)的聽眾。


2. Iillustration):插圖──以類比(analog)而非數位(digital)方式,展示或示範與成就相關的物件、圖表或言行舉止,有助於對方深入了解。


3. Oorganized):組織──有條理、有邏輯地組織想法,達到簡單明瞭的效果。


4. Nnarrow):濃縮──將題材濃縮成為最重要的要點。


5.Ssummarize):總結──以簡短的方式做總結。


擴展舒適圈:積極勇敢、神態自若


有自信的人,神態自若、積極勇敢。最主要的原因,通常是他們擁有寬廣的舒適圈,凡事具有彈性。


美國第32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夫人伊蓮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年輕時對自己的容貌極沒自信,毎次家中有訪客,就躲在房間裡羞於見人。18歲時,她參加一場舞會,原以為自己當定了「壁花」,沒想到竟有一位年輕人向她邀舞。


就在當下,她低落的心情頓時快樂起來,那天晚上,她在日記中寫下「除非得到你的同意,否則沒有人能讓你自卑」這句話,讓自信可以散發原有的光芒。因此,不跟自己過不去、不輕視自己,是擴展舒適圈的方法之一。


突破舒適圈的另一個方法,是「裝成」自己很快樂、很勇敢、很有自信。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說:「如果我們感到不快樂,最好的方式就是:高興地坐起來,表現得好像自己本來就很快樂的樣子。同樣地,如果想讓自己覺得有勇氣,就表現得自己好像很勇敢的樣子,以我們所有的意志,朝向那個目標全力邁進,如此一來,『勇敢』往往就取代『恐懼』的感覺。」


 


【完整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10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卡內基- 與人相處的秘竅


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30條準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