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畏懼跟人接觸的人。很怕問人問題,也很怕去上課。每當碰上什麼不會的東西,我都覺得『沒關係,這世上總會有相關的書』,我習慣用讀書來解決工作裡某一技能的困難。」


「讀書能懂,這個能力使我不害怕,要是遇上什麼我不懂的,我就找書來看。」


「(我)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靠讀書學會的。」知名文化人、網路家庭(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曾經在接受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訪談時說過上述的話。閱讀沒有時空限制,讀者完全可以自在掌控讀什麼、在哪裡讀;書本不會棄你不顧、更不會嘲笑你的問題淺薄;書的內容很少說錯,傳遞的知識比談話更有系統;而且,良師難尋,好書卻很多。


日本首富、Uniqlo創辦人柳井正則是這樣說道:「不讀書而能經營管理,令人難以置信。」經理人每天面臨各種難題,大至選擇經營策略的選擇、設計薪資結構;小到企畫案撰寫、辦公空間整理收納⋯⋯都可以從書中自己找解答。


用跟一餐飯差不多的價格(台灣商業書平均定價約260元),就可以買到成功者累積多年的經驗,閱讀可說是最划算的自我投資,購買金融商品可能會虧損,但讀書所產生的效益永遠不會是負的。


能說明精要,才算「讀完」一本書


談到讀書,很多人大抵都能接受「開卷有益」這句老生常談,真正困擾他們的其實是:「『如何』讓閱讀產生效益?」


若排除單純為了娛樂而讀書,幾乎所有談論閱讀的書籍,都有一個共通前提:閱讀是有策略、互動的行為,不是單方面聆聽作者,而應該抱持「對話」的心情。這是提升理解力,把知識內化的訣竅。


《槓桿閱讀術》作者本田直之說,讀書就要標記號、畫線、折角⋯⋯「把書用到殘破不堪為止,否則讀完後不久,知識就會再度淹沒在印刷文字中。」


《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則認為,「閱讀的基礎在於,讀者要提出問題,並在閱讀過程中嘗試回答。」因此,讀者必須能夠回答以下4個問題,才算是真正「讀完」一本書: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2.詳細的內容是什麼,它是如何表達的?3.這本書的論點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4.這本書與你有什麼關係?


不過,要回答以上問題,不一定要把書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只讀了兩成,卻能掌握其他八成的內容,可以說是很會讀書。」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讀書力》作者齋藤孝建議,想要提升閱讀效率,最好懂得善用80/20法則抓出重點。


練習多讀,磨利「選書眼」


或許也有人好奇,與其一味追求效率,不如仔細精讀一本書,吸收的知識更扎實。就書籍的內容屬性或難易程度而言,的確有些書需要用很慢的速度閱讀才能理解,但不可諱言地,有些書只需快速讀過即可。因此,經理人不宜把速讀與精讀一刀兩斷,只選擇其中一種,真正要追求的目的應該是「多讀、廣泛讀」。


讀書的範圍太狹隘,很容易將單一的想法視為絕對的真理,削弱自己綜合判斷的能力。齋藤孝曾說:「因為沒有the book,所以需要books。」如果某本書具有唯一而絕對的價值,只讀那一本也就夠了,但商業世界的本質就是變化,廣泛閱讀是與趨勢脈動同步、充實常識的好方法。


而盡可能接觸大量的書,也有助於解決「選不出好書」的困擾。「作者都是基於一個或一連串的問題開始寫作,所以每本書都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但作者不會告訴你問題是什麼,有賴讀者自己去發現,」莫提默艾德勒因此主張,多讀,才能找出「作者的問題」,鍛鍊「選書眼」。


例如,許多書籍都提到的共同內容,某種程度上就可被視為真正的重點;而比對過多本作品不同、甚至是矛盾的觀點後,也才能判斷出究竟孰優孰劣,進一步確認書本的價值。


沒讀書,才會沒時間


「如果老是覺得『有空時再讀書』,那你就會老是抽不出時間;就是因為沒讀書,才會沒有時間。」本田直之認為,藉由閱讀,後人可以遵循成功者留下的捷徑,不用耗費時間,凡事從頭摸索。


所以,工作者別再拿工作忙當作不讀書的藉口。真正想讀書、喜歡讀書的人,隨時隨地都能利用零碎時間讀書。就像詹宏志曾經說過的,「我會一邊上樓梯一邊讀書,在街上走路、過馬路等紅燈、搭公車也拿著書。時間零零碎碎,不湊起來就一點都不值錢。」


若把商場當成運動的賽場,經理人的閱讀行為,就像運動選手的日常練習──不練習,不可能成為一流選手。所以,就從現在起,試著以「一周一本,持續兩年」為目標,選定幾個主題,規定自己讀完100本稍有難度的書,當閱讀成習慣,就能日積月累地練就一流商業人的基本功。


【完整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9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工作的價值-佳興文章


 讀證嚴法師-琉璃同心圓


 努力-佳興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