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MBA雜誌 編輯部/


我曾經擔任彼得杜拉克基金會(Peter Drucker Foundation)的董事會成員,在這十年期間,我有幸多次聆聽杜拉克演講。


現在之所以有如此多人喜愛引用杜拉克的名言,是因為杜拉克具有一項天賦:他能把言之有理的概念濃縮成一句話。我最喜愛杜拉克的一句話是:「過去的領導者知道該怎麼回答,而未來的領導者知道該怎麼問問題。」


因此,我給你的建議非常簡單:開始問問題。在現今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假如你是一位領導者,你的部屬很可能是知識工作者。根據杜拉克對知識工作者的定義,知識工作者比主管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當我們面對的是比我們更清楚工作狀況的部屬時,我們很難再告訴他們該做些什麼、或是該怎麼做。因此,我們必須向部屬提出問題,仔細聆聽他們的回答,並且向他們學習。


身為主管,我們應該專注於協助部屬提高工作成效,而不是評斷他們。請你開始問你的部屬:「我該怎麼做,才能幫助你變得更有成效?」問問題可以達成非常好的效果,這不只是理論而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這是一項事實。我和摩根(Howard Morgan)曾共同發表一個關於培養領導力的研究,我們根據八家大型企業八萬六千多位受訪者的回答,得到了下列的結論。


在部屬與同僚的眼中,一個能夠提升成效的領導者,會徵詢同事的建言以尋求改進、傾聽這些建言、願意向周遭的人學習,並持續追蹤自我改進的成果;相反地,不提出問題,也不進行後續改進行動的主管,並不會被視為能提升成效的領導者,即使這兩種主管都參與同一個領導力發展計畫。


這個結論可說是一種常識。假如有人尋求我們的意見、傾聽我們的想法、試著向我們學習,並且追蹤他自身的改善進度,我們和他的關係自然會改善,而且他與我們的互動也會變得更有成效。


然而,問問題或許是一種常識,但真正加以執行的人卻少之又少。我的好友庫塞基(Jim Kouzes)曾進行一項研究,他請數萬名受訪者針對直屬主管的領導技巧打分數,然後將這些結果加以統計。結果發現,在部屬對直屬主管的滿意度方面,受訪者在「徵詢自我改進空間」這個項目的滿意度最低。


我們為什麼不問問題?這是因為在內心深處,我們害怕知道答案。


我可以告訴你我的一個親身經歷,作為例子。以我的年紀來說,我應該每年請我的醫生告訴我一些答案,也就是我的健檢結果。然而,我卻設法逃避了七年。


這七年來,我是怎麼告訴自己的?等我的飲食習慣「變健康」以後,我再去做健檢;等我的體格變好以後,我再去做健檢。


我到底在騙誰?我的醫生?還是我的家人?我只是在自欺欺人。直到我意識到,不問問題的結果,有可能比得知健檢報告的內容更可怕,這時我才改變原有的想法。而我是在目睹一位不注重健康的好友英年早逝之後,才有如此的領悟。


我了解到,尋求工作上的建言,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而這個動作卻可以帶來改變。此外,你不只該向部屬問問題,也應該向同僚問問題。請養成習慣,詢問你的同僚:「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我們的合作更順暢?」或是:「我的單位可以做些什麼,來協助你的單位?」


雖然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提倡綜效(synergy)與團隊合作的價值,但很少有員工願意主動力邀其他單位的同事,一同團隊合作,創造綜效。


假如你是一位主管,你是否問過你的部屬,你該如何幫助他變得更有成效?假如你不擔任主管職,你是否曾問過其他同事,你可以做些什麼,來讓你們的合作更順暢?


假如你的答案是「不曾如此」或「不太常如此」,那麼你應該現在就開始這樣做。


文章來源:EMBA雜誌307期(葛史密斯專欄)


相關文章推薦


碰上提問型員工,如何給好回答?


三分鐘競爭力系列- 領導就是以身作則  


王崇禮:問神前要先獨立思考判斷,一定能找出正確道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