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滕淑芬】


科學的腦、人文的心,35歲之前,蔣顯斌迎風趁勢站上了浪頭;35歲之後,他用攀登第一座山的經驗,挑戰第二座大山──他的文化志業。


「老天給你機會轉換軌道,不是常常出現的啊!」在9月底CNEX3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舉辦前,蔣顯斌回想7年前「轉業」的心境。


2004年,蔣顯斌離開新浪網前的職銜是新浪無線總經理,「我接手時,新浪無線的業績只占集團營收5%,交出去時占了6成。」


2002年新浪進入中國大陸時,正面臨大陸網路井噴的時代,蔣顯斌負責手機簡訊、來電答鈴等加值服務,責任很重;當時大陸的網路市場猶如戰國群雄割據,必須一一敲開市場,他每天奔波超時工作,出現在不同的機場,拜訪各省客戶,行李箱幾乎不曾空過。


有一天他竟然心臟病發作,被送進手術房,35歲就病倒,嚇壞了周遭所有人,但,蔣顯斌也終於得空休息了兩個月。


雙語文化菁英的網路金童


離開一手打造的新浪網,有沒有任何不捨?


「新浪是第一個孩子,但沒有捨就沒有得;離開好像也很興奮,等於是重新設計自己的未來,有種未知的雀躍感。」


創業基因也許就流在這位生於美國、長於台灣的雙語文化菁英的血液裡。


蔣顯斌的家世顯赫,他是前總統府秘書長蔣彥士的外孫、輔大食品營養系教授蔣見美的兒子,是新浪網第一代合夥創始人,名副其實的網路金童。一路從建中、台大念到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機械工程碩士;1995年他在史丹福大學求學時,和學長洪瑞殷、林新禾等人,在校園創立了華淵生活資訊網。


當時已申請到哈佛大學建築所入學許可的他,懷抱創業夢想,因為矽谷企業家投資了3萬美金,並引進專業經理人,預見經濟典範的轉移,網路未來的爆發力,毫不猶豫地走出校園創立新浪網。


2000年他帶領新浪網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後兩個月,股價很快衝上58美元,但立即就撞見網路泡沫大震盪,新浪前腳剛上車,回頭月台就毀了,股價只剩下1美元,過程驚心動魄。


20022004年是他人生中最辛苦的兩年,當時新浪希望合併台灣的奇摩,卻搶輸了雅虎(Yahoo!),只好轉進中國大陸,力拚華人最大入口網站的龍頭地位,他也離開台北落腳北京。兩年內他拚命把利潤作出來,新浪股價又重新回到340元。


而這個登上雲霄飛車的經驗,也分隔了他的人生。


非典型工程師


35歲以前,蔣顯斌雖然在世俗社會稱羨的眼光下創業成功,但他卻不是典型的工程師。


念大學時,蔣顯斌大多時間都花在美術社團,在台大念了5年;在80年代延畢實非常態,但他覺得自己糊裡糊塗念了4年,一定要修幾門自己喜歡的課,才沒有白來一遭,因此決定給自己一年時間,盡情地選修他愛的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


他到美國留學時,母親卻罹患了癌症,他匆匆休學,回台陪媽媽度過最後一年;為了紀念母親,在她過世的第二年,他決定改姓,無視親友與外界的壓力,將名片上的「周」換成「蔣」。


2005年當他思索生涯轉折點時,兩岸的政經情勢也正走到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上。


台灣因總統大選發生兩顆子彈事件,政治板塊動盪;大陸則因股市、房市飆升,年輕一代流露出對金錢崇拜的強烈心態,蔣顯斌和資深紀錄片導演張釗維希望能為華人世界的劇烈變動留下影像史料,之後又邀請台灣導演徐小明的太太、曾在麥肯錫顧問公司工作的陳玲珍加入,蔣顯斌賣掉手中部分的新浪持股,向時報文化基金會和企業募款,成立CNEX


2007年起,他們與兩岸三地文化人組成的顧問團,每年提出一個大問題,並投資拍片,希望以10年時間,深入華人社會肌理,以影像爬梳當代華人社會變遷的軌跡。


開闢紀錄片的新天地


取名「給下一代的太平盛世備忘錄」的文化理念與漂亮口號,CNEX執行到2009年,成績就頗受肯定,大陸導演杜海濱拍攝的《1428》獲得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


香港鋼琴天才黃家正11歲即遠征倫敦與捷克比賽錄音,他自負又傲慢地質疑音樂對於人生意義的《音樂人生》,在香港上映時迴響更大,連映半年,100萬港幣的票房收入也改寫了香港紀錄片的歷史;還拿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台北電影節首獎,讓耗時6年拍攝此片的香港導演張經緯的名字紅了起來。而25萬港幣的拍攝成本,似乎也讓蔣顯斌在紀錄片的藝術性與商業性之間,找到平衡。


只是,紀錄片仍然很難當成一種投資行為,至今蔣顯斌仍在募款上花最多時間。估計CNEX的營運,前3年作品的海內外發行占收入的2成,8成靠贊助,其中台灣的科技人出力最多,包括科技界知名的曹興誠、曾繁城、劉德音等人,都持續贊助拍片;現在發行比例則提高到4成。


「紀錄片有一種純粹性,不太可能是因名利驅動來作這件事,很傻,卻很珍貴。」


蔣顯斌的傻勁或執著還在於,他的眼光遠眺兩岸三地,甚至海外廣大卻飄渺的華人社群,為此,CNEX在台北、北京、香港都有一個辦公室,建立當地導演人才庫、充實產品線、參加國際影展以達到市場效益,而基金會的營運幾乎都是靠他不斷從口袋裡掏出錢來才得以維持。


華人世界的文化夢


問他至今燒了多少錢?


蔣顯斌勉為其難地算了一下,大概100萬美金。「前兩年靠我扛一扛,後面支持者陸續進來,就降低我的投入,我用這個當成指標,如果自己投入的錢一直下降,就是健康的成長。」


蔣顯斌對紀錄片的文化熱血,讓他一年跑遍二、三十個國際影展,相較於在新浪時,他只要穿梭兩岸三地,現在他必須全球飛透透,工作比以前更累。


而他賣力奔走於各大影展,不外乎國際製片人對於華人題材也很有興趣,但礙於語言與文化隔閡,華人導演難以進入國際紀錄片的創投系統,因此他引進國際資源,希望華人導演在創作前期就能注入國際養分;但他不諱言,國外製作人對於13億人的興趣多過2,300萬人的故事,他刻意將提案大會舉辦的地點放在台北,凸顯台灣文化位置的意圖明顯。


「我雖是理工科訓練,但對社會面向有很大的熱情,作紀錄片對我而言,等於是在修一門課,藉由大家的觸角與視角,學習觀察華人社會的演變。」


影展開幕前,蔣顯斌會到台北行天宮走一趟,除了祈求順利,也順道欣賞、享受書法大家于右任為行天宮題下的草書,只要得空,靜靜讀帖最能讓他的意念放鬆。


CNEX追求時代紀錄的意義,是一場馬拉松接力賽,我只是跑第一棒。」透過兩岸三地的文化鏡頭,蔣顯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看到了未來。


【完整內容請見《台灣光華雜誌》十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郭台銘:永不放棄 就沒人能打倒你!


台達電鄭崇華交棒兒子鄭平 不只因為姓鄭


寶島科董蔡國洲:每天被笑一點,就每天進步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