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最近兩年摩擦性的失業已迅速提升,而結構性失業却因無法調整,使得很多國家的失業率,紛紛朝兩位數邁進。 我們認為,時代變了,就業觀也變了。以前是為工作而生活,工作是人生的全部;現在是為生活而工作,工作必須與生活協調,人生的目的是工作與生活享受


【文/洪良浩】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數位化在原來的機械化、自動化上變本加厲,以極速向前邁進,數位科技的速度,加上機器人的發展,壓縮了時間與空間,造成了整體經濟結構的改變,人工智慧取代了很多人力,而人力却跟不上數位科技的發展,於是遠遠落在科技之後。


仔細看看全世界各國的失業率,在最近兩年內的統計數字,真的是有增無減,摩擦性的失業已迅速提升,而結構性失業却因無法調整,使得很多國家的失業率,紛紛朝兩位數邁進。


時代變遷所造成的經濟型失業,需要時間調整,很難在短期內有急效措施,但是,就業觀的改變,才是造成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元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低度經濟開發國家朝上發展時,脫貧思維是就業的動力,在人口結構中依賴人口在結束教育之後,快速投入就業市場,使得就業率攀升。


台灣自從進入已開發國家之後,市場就業新血的就業意願逐年下降,在管理雜誌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意願調查中,就發現大學畢業生因出國留學與遊學、就讀研究所、準備證照考試、補習語文、以及不願立即就業的大學生從2009年的48.4%逐年增加,可見經濟因素不再是就業意願的動力。


最近的調查資料顯示,就業的選擇要件是工作能帶來個人的成就感,以滿足自我期許,這種就業心態的轉變,已經脫離了為生存而工作的就業觀。


從前在經濟拮据時代,家庭中多一個人就業,就可以多得一份薪水,為家庭生計做出貢獻,雙薪家庭曾是促進台灣經濟發展的一股力量,也是一種流行時尚。這個時尚,卻造成了因工作而產生養育子女的困難,更是少子化的原因之一。


現代年輕族群的就業觀,從生活觀點開始,他們認為理想工作的條件,應該能因工作而可以灌能(Empower)自己。也就是必須具備「五感」的工作條件:


1)成就感:能實現自我,滿足人生的目標,


2)意義感:工作有意義,人生才不會留白,


3)進步感:能因工作增進才能,未來有被再雇用的能力,


4)能力感:能展現自己的能力與智慧,做一位有用的人,


5)選擇感:就業條件符合個人的興趣與口味。


我們認為,時代變了,就業觀也變了。以前是為工作而生活,工作是人生的全部,為工作賣命成全家庭的存續;現在是為生活而工作,生活與工作如同火車的雙軌,工作必須與生活協調,人生的目的是工作與生活享受並重。


生活就是從求生的工作觀轉變為生活而工作。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管理雜誌》461期】


相關文章推薦


人才是啥?


給我高CP值好工作  


中國醫生薪資要提高十倍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