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創造力的社會, 必定有著衝撞現有體制的一群人; 一個有主張的社會,必定有著願意熱情交流與探索的一群人。


【撰文/翁書婷】


一個有創造力的社會,必定有著衝撞現有體制的一群人;一個有主張的社會,必定有著願意熱情交流與探索的一群人。


面對當前的經濟變局,我們需要新一批的創業家站出來,帶著連結力、溝通力、想像力,


用熱血的革命精神,開創不一樣的未來,現在,正是扭轉台灣命運的關鍵時刻!


514,遠東大飯店宴會廳擠進了上百名法人及媒體。舞台旁,68年次的張家銘略顯緊張地在一旁準備著,這是以愛情公寓網站打出名號的尚凡資訊上櫃前業績發表會。這位堪稱台灣最年輕的上櫃公司董事長,在近期略嫌沉悶的經濟氣氛下,帶來了不一樣的年輕活力。公司在23日開放認購股票後,原預計申購張數102張,但開放第一天,申購量就高達21968筆,超額認購達215倍。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美好的時代。」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在代表作《雙城記》的一句話,正好點出台灣青年創業家的心聲與寫照。


過去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光環已消失殆盡,今年第一季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1.54%,不但出口衰退嚴重,內需消費也低迷,全年的經濟成長率不樂觀,就連行政院長江宜樺也以「悶經濟」來形容台灣的產業轉型困局。就在環境惡化,一些年輕人埋怨政府施政無方、埋怨老一輩占去過多資源或哀嘆自己生不逢時,也有一些年輕人看到的是機會,準備跳出來創業,革自己的命。


張家銘與他三位共同創業的同窗好友,證明了年輕人也有可為。而更多的年輕人,正蓄勢奮起。


今年4月進駐矽谷陳士駿育成中心(AVOS)的POP團隊,就給台灣創業家注入一支強心針,只要產品夠好,台灣創業家也會被矽谷關注。「我們要讓全世界想到App開發就想到POP,成為App開發界的Adobe,」POP共同創辦人林坤佑說。


年輕人,奮起!


還有許多年輕人準備離開大公司投身網路新創公司。1月底,台北東區新創公司Cardinal Blue正在舉辦人才招募會,吸引上百人報名,其中還有人來自宏達電、宏碁與台灣大哥大等知名大企業。「我在公司只是一個小小螺絲釘,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到小型新創公司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而且網路產業也是未來的趨勢,」一名應徵者說。


「台灣處於產業結構、國際市場、全球競爭格局、科技與商業模式變遷的階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的經濟發展已經到盡頭,台灣需要新的一股力量,驅動經濟再度成長,代表高成長『創新導向』的創業活動,將扮演驅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長期參與調查台灣創業現況的政大科 管所 教授兼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溫肇東、義守大學企管系講座教授劉常勇與屏東科技大學科管所助理教授謝如梅,在一份報告中如此寫著。


從經濟發展的面向來看,創業家在全球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們帶動經濟產值,更創造出許多就業的機會,最後讓全國國民受惠。


普林斯頓大學榮譽退休高級研究員兼經濟學教授鮑莫爾(William J. Baumol)等三位經濟學者曾針對如何突破經濟停滯的局面,撰寫了《紅皇后精神》一書。書中指出,創業型經濟就是最成功的經濟體。創業型經濟綜合了創新型創業家,以及將創業家或企業本身的創新產品改良,並大量製造的大型企業。因為小創業家具有試圖發展與商品化突破性科技的優點,但小創業家無法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做到大量生產,只有大型企業能夠將創意大量生產。因此,創業除了從無到有,也可以想新方法,革產業的命。


二次大戰後台灣的第一波創業潮開啟了以塑膠、化學、紡織、機械等外銷出口的年代,王永慶創立台塑、許文龍成立奇美、嚴慶齡創辦裕隆,他們的投入奠下台灣經濟的基礎;1980年代則以竹科為基地,透過科技接軌矽谷,創造科技產業的第二波創業潮,張忠謀成就台灣半導體今日榮景,施振榮走出品牌之路,郭台銘代工揮軍全球,台灣變成全球不可缺的科技之島。


經濟,動起來


就薪資表現來看,19751985年間,薪資成長幅度達284%,而19851995年間更達384%,而這20年台灣經濟高點的期間,正是民間投資創業最有活力的一段時期。


正在興起中的雲端應用,則是一條仍在發展中的嶄新道路,它提供許多新創的可能,也讓大型企業在數位的基礎上,開創出全新的經營模式,非常符合鮑莫爾三人的觀點。


網路與行動應用也正是年輕人的天下。和19501980年代的創業家比較,現在的創業家雖然沒有太多資本,但卻最懂得如何利用網路資源。上一代的創業家必須自己做出產品、找通路,若要進攻國外市場,則要帶著產品坐飛機飛到國外,努力地把自己的產品推銷給當地。但現在的創業家利用Facebook經營粉絲團、用iOSAndroid平台測試接觸世界上的使用者,或用Kickstarter群眾募資平台,找初期資金,除了輕鬆找到目標客群,也降低創業所需的資金,創業的門檻更低了。


不過對這一群掌握台灣未來發展的創業家來說,到底未來的創業機會在哪裡?又面對什麼樣的挑戰?


「現在很多人談App創業,其實App只是創業範疇中的一小部分,除了App,生活中還沒有聯網的物品,都存在創新創業的可能,」中華開發工業銀行直接投資部協理郭大經說。隨著網路通訊頻寬等基礎建設提升,生活中還未聯網的物品都有創業機會。如最近很熱門的數位眼鏡、數位手環等「穿戴式科技」,或是冰箱、冷氣機、電話等家電都存在大量的創業商機。「就以一般電話來說,若能把手機和一般桌上型電話緊密結合,將手機資訊與傳統桌機互動,就是一種創新創業機會,」郭大經說。


台灣過去在電子資訊產業累積許多精密科技的技術與生產優勢,加上以出口為主的台灣企業已經建立好綿密的下游出海口,若新創團隊能和這些企業合作,將新產品賣出去並不是難事。


不過,交大技轉、創新創業與創新育成中心主任黃經堯提醒,軟硬整合若要成功,關鍵在於兩端資源的「整合」部分,而這也是最難的部分,「談軟體整合,若還是硬體端在主導,一直把軟體當成硬體的一部份,軟硬體整合的價值是無法彰顯的。」


【完整內容請見《數位時代》6月號】


相關文章推薦

新婚理財1+1>2


打造連結經濟時代的自我價值


垂直分眾時代來臨 2013台灣網站100強揭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佳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